《地球上的星星》, 用一种奇怪的姿势看电影

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地球上的星星》影片观后感

所罗门群岛位于南太平洋上。村民为了开垦荒地种植农田,相传使用一种奇特的伐木方法。如果一棵树太大,无法用斧头砍伐,人们就会围在它的四周大声咒骂,不久之后树就枯死了。这是影片中富有爱心的美术老师尼克讲述的故事。社会心理学把人的本能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尊本能。自尊本能是人们保持自己正确的能力;另一类是社会认知本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理性的、客观的了解。如果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一个人不能够赶上社会的步调,不能够按照他人所期许的方式生活、学习,我们就说这个人的社会认知能力不足。在社会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有更强的自卑感,自尊本能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不论是人还是树,都需要来自外界的爱与关怀。

影片按照儿童issaan的成长变迁来安排情节。Issaan就像所罗门群岛的树,因为识字能力不足而被社会渐渐抛下,逐渐走向枯萎。导演使用印度歌舞剧的形式分片段展现Issaan的日常生活。

在影片开头,Issaan和别人家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偶尔和同学打架,对自然充满好奇。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童年的经历对整个人的发展、人格的塑造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不论男女,儿童在这个时期表现出的恋母情结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动力。一个孩子,在外边闯了祸或者受到伤害,总会有母亲较多的疼爱。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人的行为受到一种叫做力比多的情感力量所控制。一个人每天生成足够多的力比多,而这些情感力量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宣泄。对儿童来说,不论处在肛门期还是口唇期,母亲的温柔和丰富的外部世界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释放力比多。如果把人的人格纵向分为超我(super—ego),自我(ego)中除去超我的成分以及涉及本能的伊底(id),那么在这个阶段,孩童的人格影响因素中涉及人本能因素的伊底占据主要位置。而伊底中的唯一法则就是快乐原则。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对个人做出要求。正如恰到年龄的孩童需要断奶,人不能够永远处于寻求快乐的状态。孩子被送到学校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明白社会运行的规则,在他的人格中自我便强大起来,而伊底,作为寻求快乐的本能就日渐消弱。

回到影片,Issaan的社会认知能力低下,逐渐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在和孩子斗殴的场景中,因为issaan对于空间远近、大小的知觉能力不足,把同伴的球扔到了别人家的院子里。大一些的孩子推搡Issaan,骂他是笨蛋。而Issaan则试图维护自己的自尊本能,反抗了大孩子的命令。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最后却是双赢。Issaan遭到了父亲的唾骂,但同样也得到了母亲的关爱。而后者,即作为恋母情结的回报,对一个儿童来说是更为重要的。

因为知觉的客观条件不足,导致了issaan在学业方面总是比别人差。而老师和同学甚至家长对于此的解释都是贪玩,不好好学习等主观因素,issaan就逐渐被老师和同学疏离,家长也束手无策。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一个人的情感力量—力比多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释放。影片中issaan面对学业无可奈何,但是画画却非常棒。

影片第二个节点,荧幕响起印度舞曲的时候,歌手用哀叹的调调唱:“为什么只有稳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在人格形成的横向层面来说,作为寻求快乐的伊底逐渐让位于自我。而自我层面的人格主要法则便是寻求正确的社会认知的现实原则。在这一时候,社会认知本能发挥了更多的作用。自我中有一部分被划分出来叫做超我。超我理论是佛洛依德在提出精神分析引论15年后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首次引入的。如果说本我也就是伊底总是以快乐为导向寻求潜意识里力比多的释放,是一种本能作用,那么超我就是以现实为导向寻求意识里情感力量的合乎道德、社会规范的宣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本我和超我和意识与潜意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反,自我、伊底中都含有大量潜意识的成分,而伊底也包括意识的成分。

人格的工作机理涉及两种过程,一种叫做摹拟,另一种叫做移情。针对男孩来讲,恋母情结就是移情作用的一种。对人的爱,则是由恋母情结生出的移情作用。而摹拟作用,就是对某个人物行为的再现,比如男孩对于父亲行为的重现。摹拟作用的本质就是寻求成为被摹拟对象。超我是关于道德、社会规则的人格部分,是对父母、权威的摹拟作用形成的部分人格。

自我对于本能有一种压抑的作用,正如社会规则和道德压抑性冲动一样。这种压抑造成本能的抵抗,于是就会患上精神病。这种压抑的原因是力比多不能够正常释放导致的。而力比多的停滞和固着,则和缺乏关爱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缺乏母亲的爱(恋母情结),亲近家人的爱。

为什么只有稳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在影片中父亲被打上领带,端上早餐,送出家门工作;作为儿子的issaan同样的被社会要求接受这样的规矩。这让我想到了摹拟作用。社会允许通过摹拟作用来使儿子体验父亲的角色,通过人格中自我层面的现实原则来获得母亲的爱;另一方面,孩子的恋母情结,即人格中寻求快乐的本能坚持着快乐原则也在起着作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对抗,对抗产生了矛盾,矛盾注定要被反抗。

回到影片,Issaan的精力主要用在了游戏、幻想上面,所以学业无成似乎可以理解。自尊感大部分起源于自我对超我的关系。因为老师要求作业,家长要求成绩,可怜的issaan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有效反馈,自尊感下降。同样的由于知识积累不足,难以继续学习,于是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反抗规则,反抗习以为常的生活。

影片中的Issaan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特质。正如一段歌词:“我的世界,编织的梦。”这个梦是混乱的、没有经过社会承认的,同时又是天马行空的,不受约束的产物。苏格拉底说过,离群索居者,不是哲学家就是野兽。没有规矩和低社会认知的想象难以存活,普遍会被当作社会教育的失败品而遭受冷落。Issaan现在就面临这个境况。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另外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包含色情意味。力比多即情感冲动本是关于性的,而恋母作用作为其人格动力则必定是力比多的源头。换句话说,儿童对母亲的性冲动造就了他的一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性并非男女交合之狭义,其包含涉及情感力量的一切本能行为。精神分析并不区分自卑和罪恶感。根据上文所述,自卑绝大部分是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是自我和本我之间对抗的结果。自卑表现在情感力量力比多不能够合理发泄产生的固着和停滞。而力比多的动力,是母亲的爱和亲近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关怀。换句话说,自卑的根源,就是不被人所爱。

在影片中,因为假条作假事件,Issaan被合理的父母送到合理的新学校接受合理的管教。

合理就是合乎道理的意思,社会不会为了一个人的胡乱想象而减慢运转的速度,地球离开了任何人照样打转。在黑客帝国中,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会被清除,而不是被修复;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最大效益的体现,不是人文情怀而是经济价值。人不能被清除,于是社会便施加压力。自我无法承受超我的压力,力比多便会固着和停滞,精神病由此而来。

Issaan的自卑根源来自于远离自己所爱的人。而这恰好是在合乎道理的父母送别他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们说,力比多,即情感力量是纵向层面的自我和本我之间发生需求冲突产生矛盾的结果。这一矛盾首先形成了恋母情结,如果不受控制,矛盾激化,就会造成力比多无法正常发泄,而造成停滞。停滞的结果是儿童重复幼年快乐的经验或者潜意识里自以为能够造成快乐的行为。

Issaan的精神病潜质来自于力比多的固着和停滞。力比多远离了母亲和家人而无法正常消耗,新的学校的管束也不允许可怜的孩子通过自己最喜欢的绘画来释放情绪。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产生了自卑,而自我和本我的冲突产生了对幼年经验的固着。影片中的Issaan变得沉默和孤单,对家人也变得冷漠。需要注意的是,力比多的停滞不会因为家人失而复得的爱而得到改善,在影片中issaan接到父母电话,看到父母的时候也并未有过开心。对issaan来说,幻想父母的爱比真实父母的爱更为重要,尽管前者是潜意识想象的产物,但是考虑到后者的不稳定和创伤造成的不信任,也就可以理解了。

Issaan的情况因为美术老师Nik的鼓励而逐渐好转。而Nik给了可怜的孩子什么呢?善意的欺骗以及按照issaan步调的教学。

善意的谎言终究只是谎言,美丽的关怀必定会开出胭脂红的玫瑰。Nik诚然是一位好老师,但却不可能永远帮助issaan。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issaan通过自己的寻找获得一种释放力比多的方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Nik老师举办了绘画比赛,而在影片的最后issaan画出了全校最好的画,这无疑是对issaan更真实、更有效的鼓励。

对于Issaan来说,跟随自己的步调,编织自己的梦,但不要远离了规矩才是最重要的。离开了水泥的沙子永远不能够坚强不催,离开了规则的想象也只能是镜中的影子,花下水潭的月亮,终究是一场空。

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缺乏关爱的孩子。不是说,提供一个好的物质平台和优异的竞争环境就能够造就天才;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亿万的家产,也不是严格的师长,而是来自父母的嘘寒问暖,对灵魂的,对个人价值的关注。

放任孩子自由成长是重要的,对个人价值的塑造更是十分关键的,经受过创伤和磨难不一定都是坏事。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没有两颗星星是一模一样的。地球上的小星星,在自己的轨道上,始终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2015年7月22日

参考资料:

  • 《地球上的星星》
  •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1984,商务印书馆
  •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1987,商务印书馆

搜索

    Post Directory